close
非洲友邦馬拉威與我國的外交關係最近傳出警訊,再度暴露中共在國際間對我國無所不用其極的打壓,中共外交部長楊潔篪日前被媒體詢及此事時,更以「中國已準備好與全世界所有國家建立雙邊關係」的強硬姿態回應,透露出一些不尋常的訊息,顯示中共未來可能挾其龐大的政經力量,對我友邦國家施以威脅、利誘的外交拉攏新攻勢,殊值我政府與全體國人正視!中共自改革開放累積一定國力後,外交政策也跟著調整,最重要的是將對我國的外交打壓與其外交政策結合。前者被中共歸結為「一個重要準備、兩個一切、三個最大程度」。所謂「一個重要準備」,是加緊進行對台軍事鬥爭佈局的同時,做好因應台灣地位變動的外交準備;「兩個一切」,是整合一切資源鞏固國際社會承認「一個中國」的格局及「我強台弱」的戰略態勢;「三個最大程度」,是最大程度加大對台壓力、最大程度加大對台灣人民拉力、最大程度擠壓台灣國際空間。
後者則為中共決策階界定為「大國是關鍵、周邊是首要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」的外交方針,其中,發展中國家是中共近年積極耕耘的目標。開發中國家之所以在中共外交政策佔據重要地位,除了國家數量龐大,在無論大、小國都是一票的國際組織中,可助中共爭取利益外;另一方面,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與中共的經濟結構、市場有很強的互補性。因此,也成為中共商品與投資日益重要的標的。
以中共對非洲的外交佈局為例,即是上述外交政策的體現。非洲為我國邦交國主要集中地區之一,亦為中共極早接觸的地區,中共在一九五五年的萬隆會議,便發展與非洲國家外交關係,但早期國力不足,及面對俄羅斯的意識形態競爭,故無太大進展。近年受惠於經濟起飛,開始投注大量資源於此一地區,雖然我國長期以來一直對非洲友邦進行農經援助工作,但中共炒短線式的砸錢,已對我國在此一地區的外交構成威脅,中共企圖以此造成對台「三光」的骨牌效應。
斬斷我國在非洲的外交根基,當然不是中共的唯一目的,中共更大的意圖是取得非洲豐富的原物料,特別是石油。中共即將成為超越美國的最大石油進口國,對石油的需求殷切,中共外交部在其外交白皮書中,即明確提出「經濟外交」的概念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開啟「能源外交」。為落實此一目標,中共領導人二○○四年起密集展開令人矚目的「能源之旅」,到非洲及全球各地搶油,如今中國大陸石油需求的三分之一係由非洲進口,成為它全球能源戰略的重要環節。
中共大撒鈔票確實產生一定效果, 二○○六年在北京召開的「中」非高峰會,共有四十八個非洲國家元首出席,超乎歐美國家預期;中共與四十一個非洲國家已訂定貿易最惠國協議,如今已經是僅次於美國和法國,為非洲第三大貿易夥伴,並設下二○一○年前成為非洲最大貿易夥伴的目標。
表面上,中共在非洲的經營頗有斬獲,但事實上,並不如想像中的那般得心應手。中共對非洲的投資,看似幫助非洲國家經濟發展,但如今對這些國家的負作用已經顯現,中共的廉價商品如水銀瀉地般,摧毀了非洲國家的本土產業,並造成本地人的大量失業。如坦桑尼亞唯一一家塑膠拖鞋生產廠OK Plast不得不在中國大陸進口貨的壓力下,將員工從三千人減少至一千人;南非多年來受到保護的紡織業,也因無力面對中共競爭,喪失七萬五千個工作機會,因而引起企業主、工會和媒體聯手大規模的示威抗議。南非總統姆貝基並公開警告要提防中共對非洲的「殖民化」。
更令國際矚目的是中共政治威權與經濟發展結合的所謂「中國模式」,已對西方自由民主資本主義模式構成挑戰,以及中共武器輸出對區域穩定的衝擊等等。西方國家業已發現,非洲國家的獨裁者極為鍾情於「中國模式」,因為這種模式可以維持獨裁政權,但對人權卻是一大戕害。此外,中共在「不干涉內政」原則下,不顧受壓迫者人權及非洲部分國家緊張關係,大量以出口武器換取石油、礦物,不啻是此一地區的最大亂源,而遭受國際間的一致譴責;近一年來,此起彼落抵制北京奧運的呼聲,即肇因於此。
因此,雖然中共以「支票外交」及銀彈攻勢在非洲、拉丁美洲及南太平洋等地,積極擴張外交版圖,但也因為覬覦能源的「掠奪外交」手段過於明顯而逐漸遇到阻礙,如法國前總理巴拉杜即呼籲美、歐組成「西方聯盟」來因應中共崛起;發展中國家受到經濟傷害的民眾對中共也愈來愈反感,頻頻抗議及攻擊中共設施,顯示中共不得人心,這些都是中共國際外交的相對弱點,也是我國反制中共的有利籌碼,我們期待國人能與政府攜手打拚,共同突破中共對我的外交圍堵。
後者則為中共決策階界定為「大國是關鍵、周邊是首要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」的外交方針,其中,發展中國家是中共近年積極耕耘的目標。開發中國家之所以在中共外交政策佔據重要地位,除了國家數量龐大,在無論大、小國都是一票的國際組織中,可助中共爭取利益外;另一方面,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與中共的經濟結構、市場有很強的互補性。因此,也成為中共商品與投資日益重要的標的。
以中共對非洲的外交佈局為例,即是上述外交政策的體現。非洲為我國邦交國主要集中地區之一,亦為中共極早接觸的地區,中共在一九五五年的萬隆會議,便發展與非洲國家外交關係,但早期國力不足,及面對俄羅斯的意識形態競爭,故無太大進展。近年受惠於經濟起飛,開始投注大量資源於此一地區,雖然我國長期以來一直對非洲友邦進行農經援助工作,但中共炒短線式的砸錢,已對我國在此一地區的外交構成威脅,中共企圖以此造成對台「三光」的骨牌效應。
斬斷我國在非洲的外交根基,當然不是中共的唯一目的,中共更大的意圖是取得非洲豐富的原物料,特別是石油。中共即將成為超越美國的最大石油進口國,對石油的需求殷切,中共外交部在其外交白皮書中,即明確提出「經濟外交」的概念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開啟「能源外交」。為落實此一目標,中共領導人二○○四年起密集展開令人矚目的「能源之旅」,到非洲及全球各地搶油,如今中國大陸石油需求的三分之一係由非洲進口,成為它全球能源戰略的重要環節。
中共大撒鈔票確實產生一定效果, 二○○六年在北京召開的「中」非高峰會,共有四十八個非洲國家元首出席,超乎歐美國家預期;中共與四十一個非洲國家已訂定貿易最惠國協議,如今已經是僅次於美國和法國,為非洲第三大貿易夥伴,並設下二○一○年前成為非洲最大貿易夥伴的目標。
表面上,中共在非洲的經營頗有斬獲,但事實上,並不如想像中的那般得心應手。中共對非洲的投資,看似幫助非洲國家經濟發展,但如今對這些國家的負作用已經顯現,中共的廉價商品如水銀瀉地般,摧毀了非洲國家的本土產業,並造成本地人的大量失業。如坦桑尼亞唯一一家塑膠拖鞋生產廠OK Plast不得不在中國大陸進口貨的壓力下,將員工從三千人減少至一千人;南非多年來受到保護的紡織業,也因無力面對中共競爭,喪失七萬五千個工作機會,因而引起企業主、工會和媒體聯手大規模的示威抗議。南非總統姆貝基並公開警告要提防中共對非洲的「殖民化」。
更令國際矚目的是中共政治威權與經濟發展結合的所謂「中國模式」,已對西方自由民主資本主義模式構成挑戰,以及中共武器輸出對區域穩定的衝擊等等。西方國家業已發現,非洲國家的獨裁者極為鍾情於「中國模式」,因為這種模式可以維持獨裁政權,但對人權卻是一大戕害。此外,中共在「不干涉內政」原則下,不顧受壓迫者人權及非洲部分國家緊張關係,大量以出口武器換取石油、礦物,不啻是此一地區的最大亂源,而遭受國際間的一致譴責;近一年來,此起彼落抵制北京奧運的呼聲,即肇因於此。
因此,雖然中共以「支票外交」及銀彈攻勢在非洲、拉丁美洲及南太平洋等地,積極擴張外交版圖,但也因為覬覦能源的「掠奪外交」手段過於明顯而逐漸遇到阻礙,如法國前總理巴拉杜即呼籲美、歐組成「西方聯盟」來因應中共崛起;發展中國家受到經濟傷害的民眾對中共也愈來愈反感,頻頻抗議及攻擊中共設施,顯示中共不得人心,這些都是中共國際外交的相對弱點,也是我國反制中共的有利籌碼,我們期待國人能與政府攜手打拚,共同突破中共對我的外交圍堵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